第196章 拯救仙草绛珠196
作者:不会飞咩   综影之我的角色我做主最新章节     
    “天时地利人和啊!”
    贾瑚倚在床头,抖了抖手里的纸,不由得感叹一声。
    香菱在一旁绣着衣裳,闻言抬头,眼中满是疑惑,瞧着十分呆萌,令人忍不住想要捏一捏。
    想做便做,贾瑚朝香菱伸手,香菱识趣的凑过去,把香香软软的小脸蛋自动送进了魔爪。
    自打有过亲密接触以后,又向“林夫人”做了报备,香菱便以通房丫鬟自居,搬进了节岩阁。
    朝夕相处,素日里的相处也亲近了许多,时常少不了这些亲昵的小动作,香菱已经习以为常,心中欢喜自是不必说。
    但不解风情的忠勇侯却是心不在此,捏捏揉揉香菱的小脸,视线又回到了纸上。
    景德帝人老心不老,早就有革朝廷之弊害的想法,然上皇尤在,顽固势力尚存,改革会触动各方势力的当前利益,因此困难重重。
    如京营之改革,便是因平辽大捷、昌平大捷,以及其中数不清的妥协退让才得以有效施行。
    军事如此,民政亦如此。
    景德帝和张政欲重新编审徭役税制,然清丈田亩始终艰难,便是因缺少“大势”。
    时至今日,鞑靼二十余万大军之败,可算是给景德帝送来了这股东风!
    武力不只是国防的后盾,也是政策施行的保障,贾瑚于昌平正面力克俺答汗,彻底把景德帝的腰杆子给撑了起来。
    景德帝携大胜余威,张政顺势而下,清丈田亩,重编徭役,改革税制,由此可顺行矣!
    军事强力保障民政施行,民政充盈国库再反哺军事,如此文武兼济,景德帝方能革弊除害,一展雄心!
    原来景德帝有两喜,一是登基为帝,二是平灭女真开疆拓土,现在又要加上一喜,重创鞑靼。
    趁他病,要他命,正如林黛玉所想,景德帝不会放过青史留名的好机会,这可是太祖皇帝当年都没办到的事儿啊!
    北征,必须北征!
    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太祖皇帝未尽的梦想,也是为了大夏的长治久安,东鞑靼要伐,西瓦剌也要震慑。
    在鞑靼突破边镇,跨过长城,兵锋直指京城时,瓦剌同样不甘寂寞,朝着辽东都司、哈密卫两处发起侵扰。
    瓦剌此举,既是为完成与鞑靼的约定拖住大夏的部分兵力,也是想分大夏这杯羹。
    只是受限于西蒙古瓦剌诸部实力远不如东蒙古鞑靼诸部,瓦剌没有勇气跟着鞑靼梭哈,就想着捡点便宜。
    若是鞑靼胜了,那瓦剌就从辽东都司和哈密卫两个方向助鞑靼一臂之力;若是鞑靼败了,二十多万大军也能跟大夏拼的两败俱伤,瓦剌也能趁机吞并鞑靼,左右都不亏。
    本就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,所以瓦剌打辽东、哈密也没有多尽力,一直在观望。
    在得知鞑靼全军覆没的时候,瓦剌迅速就收了兵,准备再插好兄弟鞑靼两刀,意图吞并之。
    所以北征草原是必须的!
    景德帝不打,那可就全便宜了瓦剌,放任不管,只消有个十年八年,草原就会形成更大更强的统一势力,这是景德帝绝不想看到的。
    哪怕北征阻拦不了蒙古的统一,那也必须拖延统一的速度,为大夏争取复苏壮大的时间。
    另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,便是因为贾瑚。
    景德帝不仅对自己狠,对臣子更狠。
    贾瑚已经“短命”了,可又不是立马就死,心疼归心疼,宠爱归宠爱,但该用还是得用!
    景德帝想在自己有生之年,也在贾瑚有生之年,充分发挥自己和贾瑚的作用,为下一代造福。
    文死谏,武死战,君死国,此即景德帝之理念。
    他不要别人觉得,他只要他觉得。
    他觉得“死得其所,死而无憾”,那就是“死得其所,死而无憾”,根本不考虑贾瑚是不是愿意燃烧自己照亮皇家。
    只能说,侯爷这个“忠臣良将”演的,属实相当到位!
    皇生三大喜,有两个都是贾瑚创造的,以后还要劳驾贾瑚,那不得好好奖励安抚?
    想要马儿跑,得给马儿吃草,同样也是作为对贾瑚牺牲如此巨大、战功赫赫的奖励,在乾清宫开会讨论赏罚时,景德帝特意指出:
    “伯珣力挽狂澜,护国有功,当封王!”
    这个“王”不可能是亲王,只能是郡王,饶是如此,封赏也不可谓不重!
    忠勇侯恩宠之盛,可见一斑!
    景德帝敢信,贾瑚敢接,可朝臣们不愿意给呀。
    贾瑚有功,有大功,这无可厚非,但以郡王之爵酬贾瑚之功,众臣皆认为过重。
    辽东平灭外族,拓地千里,只是封了侯,连个公都没给,现在不过是歼灭二十多万鞑靼而已,怎配得封郡王?
    忠勇侯只是伤了短命了,并不是以后就不能打仗了,若是再立新功,就将面临“封无可封”的难题。
    别人当皇帝,都恨不得把王爵除干净,自家皇帝可倒好,楞往上加,这哪行啊!
    反对,必须反对!
    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,后续影响也不该参与当前封赏,想封王?
    灭了鞑靼、瓦剌、东察哈台、倭寇、交趾……再想吧!
    不怪大臣们小气,实在是王爵太过贵重,且易封不易除。
    大夏的王爵分为两类,一为功封,二为恩封,此二者大有不同。
    所谓恩封,基本都是靠血缘,如忠顺王这等,皇帝的兄弟叔伯等,看在血脉的面子上,皇帝施恩封为王爷,可以是亲王,也可以是郡王,但无法世袭罔替,代代降等,降到一定程度便不再降,有编制低保。
    功封就不一样了,可以有血缘关系,也可以没有,全靠功劳。
    如东平、西宁、南安、北静四家,皆是以开国之功得封郡王,传承几代仍为郡王,全得益于太祖。
    太祖皇帝开国时,为表彰功绩,安抚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,曾律:“凡以功封王者,世袭罔替,非谋逆造反作乱等大罪,皆可以金赎之。”
    换言之,只要你不篡位造反,那皇家就践行当初“苟富贵,勿相忘”的诺言。
    一个是皇帝的血脉亲缘,一个有太祖之律,还于国有大功,这两类,哪个都不是轻易可以除去的存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