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9章 孔雀东南飞
作者:烧一根烟   我在黄巾做首席军师最新章节     
    一行人来到内堂。
    内堂两侧的桌案上面,摆满了各种精美的食物还有美酒。
    “诸位远道参加我儿的百日宴,我自当尽好地主之谊,款待诸位,诸位请入席就坐。”
    “秦公客气了。”
    众人说完,纷纷入席就坐。
    秦末坐在主席上,随即唤来了歌姬表演。
    他知道古代招待宾客自然少不了这些,而这些人也喜欢这些道道,于是吩咐人准备好一切。
    歌舞表演开始,众人都没有说话,只是静静看着,等待歌姬表演结束。
    而秦末显然没心情看这些,而是把目光时不时放在了贾诩等人身上。
    贾诩一直保持微笑,不动声色地看着眼前的一切,仿佛在观察什么。
    “文和先生,这些歌姬比之西凉如何?”
    贾诩闻言,抬起头,露出了淡淡地笑容,随后说道:“西凉女子多以娇媚着称,而北方这些女子亦是清秀可人。”
    “文和所言与我所想差别甚大啊!有人曾与我言之,西凉马烈但女子更烈。”
    “这......”贾诩故作思索。
    他知道秦末的意思是在说赵娥,但具体是什么意图他不是很清楚,不过区区一女子,秦末还把她登上了报纸,肯定所图不小。
    “虽婢妾衣服饮食必后长者。”
    贾诩说完,拱手一礼。
    秦末闻言眼神闪烁,他知道贾诩是在提醒他,刚刚这句话就是《仪礼》中的句子,表明了尊卑有别。在两汉时期,女子的地位明显要比其他时候更高一些。而且社会对她们的宽容,也远比其他朝代要明显的多。
    但这也仅限于那些有地位有身份的女子,相比较下,婢女,歌姬这些压根就没有人权。
    “呵呵…”
    秦末没有说话,只是淡然一笑。
    只剩下大厅内歌姬的吟唱之声。
    众人也是越听越好奇。
    “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。
    十三能织素,十四学裁衣。
    十五弹箜篌,十六诵诗书。
    十七为君妇,心中常苦悲。
    君既为府吏,守节情不移。
    贱妾留空房,相见常日稀。
    鸡鸣入机织,夜夜不得息。
    三日断五疋,大人故嫌迟……”
    很快,歌姬演唱结束,众人听得很是揪心,对于歌曲中的人物表示同情。而《孔雀东南飞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,它主要讲述了焦仲卿、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,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,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。
    “诸位如何看待这首曲子?”
    秦末挥了挥手屏退了歌姬,微笑着看着众人的表情。
    “敢问秦公这首曲所谓何名?”
    “此曲名为孔雀东南飞,原意则为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,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,她发誓不再改嫁。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,她只好投水自尽。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,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。当时的人哀悼他们,便写了这样一首诗。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,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之典故。”
    “如此说来,这二人倒是一对苦命鸳鸯。”
    “这事嘛,我估摸着还得十年以后才会发生,能不能发生还说不准呢。”
    “啊…这…”
    众人闻言倒吸一口凉气。
    没有发生?
    那你安排歌姬把歌词给唱了出来,难道太平道教真的会推演未来。
    那你都预知未来了,那谁还是你的对手?
    秦末看着众人错愕的表情,便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成,他也不怕这些人去调查。
    安排歌姬吟唱《孔雀东南飞》也是秦末一时兴起,东汉末年民间发生了太多令人遗憾的事,这也是他背过的课文所了解的。
    既然来到了这里,对于秦末而言,能改变一下这些小人物的命运,也是无伤大雅之事。
    此刻,这些人决定私底下打探一番庐江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人。
    “如今秦公盛势滔天,南方其汉室宗亲势力早晚必会向秦公用兵,届时南方大军北上讨伐秦公,不知秦公可有应对之策?”
    此话一出,周围所有人都将目光聚集在了秦末身上,想听他如何述说。
    听到贾诩的发问,秦末微微一笑。
    “南方大军不继,粮草不足,有何惧哉!”
    秦末说得一脸轻松,似乎根本没把眼前这个问题放在心上。
    众人见状,也是微微一惊。
    看秦末的样子,似乎早已经做好了准备。
    “据我所知,荆州刘表已筹备大军十余万,随时准备北上。益州刘焉虽远且尚未站稳脚跟,但支持他的世家仍不在少数,也能勉强凑出个三万人马。豫州与徐州虽为袁氏两兄弟所控,但此二人为四世三公之后,有此名义在先,定会响应传诏挥军北上。还有兖州曹操,扬州刘岱,青州孔融,陈纪等汉室忠臣对秦公的态度似乎也不太友好。而活跃在并州一带的丁原、韩馥等人,更是对秦公恨之入骨啊,若明年若无大事发生,他们势必会合纵起来对付秦公,而秦公看似坐拥四州之地,但唯独冀州才是秦公真正的要害啊,汉室联军一旦攻克冀州,那么秦公便是腹背受敌,只怕是到时候危矣......”
    贾诩一连串的分析,让众人听得暗暗点头。